防治病蟲害是保證玫瑰獲得豐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對病蟲害必須要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防治,否則令其蔓延擴散,不僅增加防治困難,而且常會造成經(jīng)濟損失。
(一〉病害防治
1.病毒病夏、秋季之間,如果長時期干旱少雨,加之蚜蟲猖獗,容易發(fā)生玫瑰的枝葉萎縮,卷曲成球形,葉片硬化發(fā)脆,有的枝條扁平肥厚成畸形,這是患病毒病的癥狀,主要是蚜蟲傳播所致。
防治方法:首先消除蚜蟲的滋生和蔓延,用40%樂果乳劑。-5千克,加水750~1000千克,噴霧治蚜蟲。對已經(jīng)感染病毒的玫瑰病株,立即挖出燒毀。對其余玫瑰用50%代森環(huán)可濕性粉劑。-5公斤,加水200~300千克噴霧防治。
2.白粉病白粉病病原菌首先侵染植株的葉片、花梗和花蕾,嫩葉最容易發(fā)病,病菌附著在葉片背面,產(chǎn)生菌絲體后,穿過葉片的氣孔進入葉肉組織吸取營養(yǎng)。菌絲體成熟后產(chǎn)生白色粉未狀孢子,即為自粉病。隨著病情加重,白色霉點會布螨全葉,葉片變得凹凸不平,或者扭曲,葉色變成灰黃。新梢發(fā)育不良,花枝和花莖變?nèi)彳、彎?花蕾下部密生霉菌,葉片也逐漸脫落。
白粉病的白粉是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分生于包子的發(fā)芽適溫為17~25℃,30℃以上時會受到抑制。發(fā)病的濕度范圍非常大,空氣相對濕度23%~99%之間均能發(fā)病。因此,即使在干燥的溫室內(nèi)或者霉雨季節(jié)高溫高濕條件下,白粉病仍可發(fā)病并迅速蔓延。在溫室和大棚栽培時,全年都可能發(fā)病,基本是按照孢子→侵染葉片→發(fā)病→形成孢子又重復侵染植株,對玫瑰的危害非常嚴重。
不同玫瑰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不同。巨星、瑪麗蒂寶亞、尤特、茨外拉、夏特麗萊斯、阿爾斯麥爾、潔爾法麗等品種抗病性較弱。作為溫室玫瑰的索尼亞對各種病害的抗性都很強。此外,施肥也影響發(fā)病程度,例如在多氮、多磷條件下,植株的葉片大而薄,就易受病菌感染,即使索尼亞品種也不例外。
防治方法:首先選擇抗病性品種。白粉病多發(fā)生在早春和初秋,對溫室或大棚要多換氣,并降低空氣濕度,在氣溫允許的情況,即使在夜間也應適時打開天窗通風。對患病植株要及時清除病枝、病葉,收集后深埋,以杜絕侵染源。
采用藥劑防治,一般選用1000倍多氧霉素PS乳劑或800倍45%代森鍍水劑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稀釋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稀釋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稀釋液噴霧。玫瑰休眠期間,用波美5度石硫合劑噴霧,玫瑰生長期則用波美0.1~0.2度石硫合劑防治。
3.銹病玫瑰多孢銹菌及玫瑰短尖多孢銹菌均為害玫瑰及薔薇屬多種植物。玫瑰銹病是單主寄生,發(fā)病于5~9月,在葉片和莖秤上出現(xiàn)橙色粉狀病斑(即夏孢子堆),在四季溫暖多雨或多霧天氣,夏孢子可終年生存,成為主要侵染源。玫瑰感病后,枝葉瘦黃,生長不良,次年開花少,枝條萌發(fā)也受影響。7~8月是發(fā)病高峰期,葉片卷曲不平,邊緣枯焦變黃褐色并早期落葉。秋天產(chǎn)生越冬的孢子堆,冬孢子堆和菌絲在寄主病芽或病枝上越冬。玫瑰栽培太密,通風透光不良。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缺肥或施氮肥過多等發(fā)病嚴重。栽培品種中巨星、瑪麗蒂亞寶、布萊德爾等對該病抗性較差。
防治方法:及時剪除病枝病葉,早春玫瑰發(fā)芽前噴灑波美3~4度石硫合劑。在生長季節(jié)噴灑80%代森鎊可濕性粉劑500~600倍稀釋液,或95%敵銹納原藥250~300倍稀釋液(在勞液中加入0.1%洗衣粉可增加藥效),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500~4000倍液。
4.黑斑病病菌在枯葉及土壤中越冬。次年5~6月開始侵染玫瑰葉片,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褐色斑點,后來擴大成黑褐色或紫褐色圓形斑,邊緣有灰白色放射狀的菌絲體,圓斑上密生多個黑點,為分生孢子器。孢子器成熟后釋放出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再行侵染。夏、秋季氣溫24℃左右,相對濕度98%左右,病害發(fā)生嚴重。雨水是該病害流行的重要條件,降雨早而多的年份,發(fā)病早而嚴重,低洼積水,通風不良,光照不足,植株生長不良等都有利于發(fā)病。
防治方法:及時摘除病葉清掃落葉集中深埋。早春發(fā)芽前,噴布3~4度石硫合劑;6~8月間每隔10~14天噴120~16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45%代森錳水劑1500~2000倍液。
5.霜霉病病原菌主要侵害玫瑰葉片。發(fā)病初期,在新梢的下部葉片上產(chǎn)生黃灰色或暗紫色的不規(guī)則形水浸狀病斑,隨后變成灰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其癥狀近似藥害。在濕度較高的條件下,病葉背面產(chǎn)生白色的霉狀菌絲體,此時葉片很易脫落。腋芽和花梗發(fā)生變形,出現(xiàn)病斑。受病嚴重時新梢基部出現(xiàn)裂口。夏季剪枝后會導致發(fā)育不良或沿切口向下枯死。玫瑰霜霉病癥狀與黃瓜霜霉病一樣。在葉脈之間呈現(xiàn)紫褐色病斑。
霜霉病菌的孢子侵入葉片(背面)氣孔后,在溫度10~25℃濕度100%的條件下,經(jīng)過18小時開始形成的新的孢子。而新孢子傳播需在溫度10~25℃、濕度100%,葉片上有水滴存在,經(jīng)3小時才會進行。
露地栽培時霜霉病主要發(fā)生在多雨季節(jié),溫室栽培時多發(fā)生在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此期間晝夜溫差大,在溫室或大棚密閉情況下,空氣濕度大,葉片邊緣易積水珠,容易發(fā)病。
不同品種的玫瑰抗病性差異很大,伽耐特、凱羅爾、瑪琳芭具有免疫力,索尼亞、哈羅、布萊德爾、高爾登拉譜奇、撒曼薩、凱麥奧等抗病性較強,卡麗娜、巨星、金峰、拜林德、瑪麗蒂寶亞、甲庫林以及皂麗娜、塞恩塞肖、政妮阿米斯等抗病性較差。
防治方法:霜霉病發(fā)生主要因素是空氣濕度大和葉片邊緣有溢液(水滴),因此,預防此病應降低室內(nèi)空氣濕度,避免低溫,并通風換氣。
采用科學的澆水方法并控制澆水量,避免大水漫灌。在設施內(nèi)外溫差加大的情況下,容易使屋面結露或葉片形成水滴,則應啟動換氣扇,以降低室內(nèi)濕度。夜間室外溫度在12℃左右時,可將天窗打開以降低濕度。
在無加溫溫室或大棚內(nèi)栽培時,更易發(fā)病,故應選擇抗病性或免疫性品種。
在開始發(fā)病時,及時噴灑40%乙磷鋁(克霉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25%甲霜靈(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代森錳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上述幾種藥劑要交替使用,每隔7天噴一次。也可用百菌清煙霧片熏治,每立方米每次用原藥0.2~0.3克。如果霜霉病與自粉病混發(fā)時,可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與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混用,兼治兩種病害。
6.玫瑰根癌病此病分布極廣,可寄生蘋果、梨、桃等果樹以及牡丹、茍藥、大麗花等花卉植物。在根部或根頸部發(fā)生癌瘤,初期為灰白色,內(nèi)部松軟,后增大變褐色,表面糙粗不平,大小不一,數(shù)量有多有少,使植株生長勢衰弱,葉片變小而黃薄,新梢生長不良,容易產(chǎn)生盲花,切花質(zhì)量差。該病為土壤中桿菌屬的細菌所致,根瘤細菌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通過植株的傷口侵入寄主。玫瑰在進行嫁接或定植過程中,在接口或礎木斷根處容易被病原細菌侵入,所以用切接法嫁接的植株發(fā)病多,芽接苗發(fā)病少。微堿性土壤有利于發(fā)病,酸性土壤不利于此病菌繁殖,或失去寄生力。
防治方法:首先要嚴格植物檢疫,防止帶病植株進入栽培地。在嫁接過程中形成的切口利用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消毒,對枝剪和嫁接刀用5%福爾馬林或10%次氯酸鍋液消毒10分鐘。必要時應進行土壤消毒。
7.莖潰痛病又名枯梢病。此病在世界各地多數(shù)玫瑰種植地發(fā)生,并造成損失。植株在感病初期皮層上出現(xiàn)灰白、黃色或紅色斑,以后擴大變成褐色,潰殤部分失水變干后,皮層開裂,潰殤部凹陷,上面產(chǎn)生黑色針尖狀分生孢子器。潰殤組織逐漸擴展,常常環(huán)割莖部,造成上部枝葉死亡。小病斑相互連接形成較大潰殤斑。
病原菌生長發(fā)育的最適宜溫度為26℃左右,常由植株的傷口入侵。植株修剪后如20~30天內(nèi)形成健康的木栓形成層,可有效地防止莖部被感染。
防治方法:剪除并銷毀病株,注意減少莖部傷口。據(jù)報道,靠近莖節(jié)處修剪,有預防發(fā)病的作用。
化學防治: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750倍液或5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或70%代森錳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以上幾種菌劑為廣譜性保護性殺菌劑,對多種真菌病害均有預防作用,在植株表面有良好的粘著性,不易被雨水沖刷,殘效期7~10天,可抑制真菌的侵染。如病菌已侵入植株體內(nèi)后,其殺菌作用很小。
(二)蟲害防治
1. 蘋毛金龜甲和黑絨金龜甲
同屬鞘翅目金龜甲科。蘋毛金龜甲白天和夜晚成群為害玫瑰的花瓣、花態(tài)、幼葉和嫩梢,其成蟲活動特點是由分散到集中,蟲口密度大,常對花蕾及花序造成毀滅性災害。黑絨金龜甲,夜晚群集在玫瑰葉叢中,專食葉片、幼芽。如果玫瑰園內(nèi)外雜草叢生,夏夜無風悶熱天氣,金龜甲活動更為猖獗,嚴重時將玫瑰花、葉全部吃光,危害很大。
防治方法:金龜甲成蟲有假死習性,早晚不太活動,搖動植株,捕殺落地成蟲。成蟲有趨光性,夜晚利用黑光燈誘殺;瘜W防治用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噴霧。
2.玫瑰長須蚜蟲和玫瑰綠蚜蟲同翅目蚜科此類蚜蟲為害玫瑰、薔薇、月季的新梢、幼葉、花梗、花蕾,刺吸寄主汁液,造成被害部位的蜷縮、畸形,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在露地栽培條件下,蚜蟲多在早春和初夏發(fā)生。在設施栽培時如防治及時一般不會嚴重發(fā)生。蚜蟲分泌的“蜜露”易誘發(fā)煤污病、病毒病等。蚜蟲適宜的繁殖溫度為20℃左右,氣候干燥有利于蚜蟲繁衍。
防治方法:藥劑防治較為有效。選擇50%辛硫磷乳油1000倍稀釋液,或20%氰戊菊酶(殺滅菊酶)乳油2000~2500倍稀釋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稀釋液噴灑;瘜W防治中注意保護瓢蟲、草蛉、食蚜蠅等天敵昆蟲。
3.二點葉螨(紅蜘蛛)屬蜱螨目、葉螨科是世界性害螨之一,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為害月季、薔薇、玫瑰、牡丹、大麗紅等眾多花卉,對多肉類植物也有一定為害。
此螨一年發(fā)生20多代。以雌成螨、若螨在寄主枝干表皮縫隙間、土縫中及田間雜草根部越冬。次年3~4月間開始活動。其為害可延續(xù)到10月下旬。成螨、若螨、幼螨群集在葉片背面,吐絲結網(wǎng),刺吸汁液。先為害植株的下部葉片,逐漸向上部葉片擴散為害,被害葉片呈失綠小點,嚴重時葉片變褐色,早期落葉。在溫室的南面容易發(fā)現(xiàn)此螨。用放大鏡觀察葉片背面,見到白色空殼即為螨的皮殼和卵殼,還可看微紅色或淡黃色的球形狀卵以及絲網(wǎng)。
防治方法:紅蜘蛛(葉螨)較難防治,因為蟲口密度大,覆蓋面廣,抗藥性強,常用藥劑難以奏效。由卵到成螨均在葉片背面危害,施藥難度加大。據(jù)經(jīng)驗介紹,平均每百枚葉片有紅蜘蛛500~1000頭時可考慮噴藥;如各種天敵昆蟲與紅蜘蛛數(shù)量比例為1:25~30以下時,天敵能起到抑制其蟲口作用,如果比數(shù)大,紅蜘蛛有上升可能。氣溫高,少雨干旱,則有大發(fā)生危險。如1~2月內(nèi)有暴雨低溫,由于雨水沖刷蟲口密度會下降。當需要噴藥時,可用低濃度的石硫合劑,夏季用波美0.05~0.08的濃度,采用淋洗式噴霧法,將葉背面噴布周到,此法既保護了天敵,又控制住該螨的大發(fā)生。冬季可用波美3度石硫合劑,殺死在枝干上越冬的成螨、若螨。
其他可選噴的藥劑有20%三氯殺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或50%苯丁錫(托爾克)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稀釋液,此藥是長效專性殺螨劑,噴藥后起始毒力緩慢,3天后活性開始增強,十四天達到高峰,殘效期可達2~5個月,對幼、若、成螨的殺傷力較強,但對卵的毒性不大。氣溫22℃以上時藥效提高,低于15℃藥效差,故冬季不宜采用。另外,50%溴蹣醇(蹣代治)是一種殺螨譜廣、持效期長、毒性低、對天敵及植物比較安全的殺螨劑。對成、若蝸和卵均有觸殺作用。該藥和三氯殺螨醇有交互抗性,使用時要注意。一般用1000~2500倍稀釋液噴霧。
4.月季葉蜂 膜翅月葉蜂科。幼蟲為害月季、薔薇、玫瑰、黃刺玫、粉團薔薇等花木。
該蟲一年發(fā)生二代,以幼蟲在土中作蛹越冬。次年5~6月間羽化成蟲,雌成蟲在月季新梢基部用鐮刀狀產(chǎn)卵器鋸開縱向裂縫,在其中產(chǎn)卵2~30粒,幼蟲孵化后,群集葉片背面取食,而新梢皮層則破裂變枯黑并折斷。第一代成蟲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進入為害盛期。幼蟲常數(shù)十頭聚集在葉片上取食,嚴重時將葉片吃光,僅留下粗葉脈。10月初幼蟲陸續(xù)人土越冬。
防治方法:剪除產(chǎn)卵枝梢加以焚燒。結合松土消滅越冬繭蝸。幼蟲為害期噴布80%敵敵畏乳油或90%敵百蟲晶體1000~1500倍稀釋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200~1500倍稀釋液,或50%殺螟硫磷(殺螟松)800~1000倍稀釋液。
5.玫瑰莖蜂膜翅目莖蜂科。寄主與月季葉蜂基本相同
一年發(fā)生一代,以幼蟲在所蛀害的莖干的蛀洞中越冬。次年4月幼蟲開始為害,幼蟲老熟后在枝條內(nèi)化蛹,5月成蟲羽化外出,在當年生嫩梢上和含苞待放的花梗上產(chǎn)卵,每次一粒。5月下旬玫瑰盛花期間初孵幼蟲從嫩梢頂端向髓心部位鉆蛀,直至根部,幼蟲排泄物一般不向外排出,而充塞在被蛀空的莖干內(nèi)。被害的枝條出現(xiàn)萎焉、干枯變成黑色,并向下彎曲。秋季幼蟲鉆進枝條基部做繭越冬。
防治方法:夏、冬季修剪整枝時,剪除帶蟲的枝條加以燒焚。4~5月間檢查植株,發(fā)現(xiàn)萎焉的枝梢即行剪除。冬季剪除當年生莖干時,檢查保留根茬髓部的蛀道,滴入1~2滴80%敵敵畏乳劑,然后用泥封口。
1.成蟲2.袋囊
6.小袋蛾(茶袋蛾)鱗翅目蓑蛾科。為害月季、玫瑰、薔薇及其它花木。成蟲雌雄異態(tài),雄蛾體長11~15mn,翅展22~28mm,體褐色,前翅外緣有2個近方形的小透明斑;雌成蟲體長12~16mm,無翅,足退化,體乳白色,腹部肥大(圖18)一年1~2代,以幼蟲在枝上結袋囊越冬。次年4~5月化蛹,6月初成蟲羽化,7月初幼蟲孵化,8~9月間幼蟲為害最嚴重,取食玫瑰葉片、花、枝條及皮層。小幼蟲常吐絲下垂,隨風擴散,并吐絲啜取碎葉片作袋囊,幼蟲背負袋囊行走,袋囊圓錐形,長約1厘米。10月以后幼蟲龜縮在袋囊內(nèi)越冬,并以絲系在枝條上。
防治方法:秋、冬季人工剪除懸掛在枝條上的袋囊加以銷毀;7~8月間幼蟲初孵后剛作袋囊不久,噴90%
敵百蟲晶體500~8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效果很好。
7.吹綿介殼蟲同翅目綿蚧科。雌成蟲體長4~7毫米,橢圓形,橘紅色,背面隆起,全身密生黑毛,被有白色蠟質(zhì)物,產(chǎn)卵時腹末附有白色蠟質(zhì)卵囊;雄成蟲體長約3毫米,桶紅色,翅展8毫米,前翅灰褐色,后翅退化成鉤狀。
該蟲食性甚雜,寄主植物近200種。成蟲、若蟲群集吸食于葉背面、嫩梢或枝條。被害植株長勢衰弱,枝枯葉落,甚至死亡。該蟲的排泄物“蜜露”常引起煤污病發(fā)生,使葉片枝條變?yōu)楹谏?/P>
防治方法:吹綿蚧的防治以利用天敵為主,藥劑為輔。主要天敵昆蟲有大紅瓢蟲、澳洲瓢蟲、小紅瓢蟲、紅環(huán)瓢蟲等。這些瓢蟲夏季食量大,繁殖快,可大量消滅蚧蟲。如本地天敵數(shù)量少,可從棉 田、麥田采集移放。冬季或早春掌握在新孵若蟲較多時間用藥較為適宜,選用50%殺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冬季蚧蟲休眠期用石硫合劑波美1~3度噴霧。
8.旋古毒蛾鱗翅目毒蛾科。幼蟲體長約4Omm,黑褐色,腹面黃褐色,前胸背面兩側各有一赤色瘤,上面有由羽狀毛組成的黑色長毛束,伸向前方,第1~4腹節(jié)背面各有一個淡黃色毛刷,第8腹節(jié)背面中央有一黑色長毛束,向后斜,第2腹節(jié)兩側各有一黑色側毛束。
該蟲一年發(fā)生三代,以卵越冬。幼齡幼蟲群集在葉片背面活動,啃食玫瑰新葉,食葉肉,殘留葉脈。如受到驚動,吐絲隨風飄散。7~8月間食量大增,能在短時間內(nèi)食光玫瑰葉片,損失嚴重。老熟幼蟲在莖干上或卷葉中結繭化蛹,雌成蟲多產(chǎn)卵在葉片背面,每一卵塊由400~600粒卵組成。
防治方法:幼蟲孵化前,人工剪除卵塊和蟲苞。在幼齡幼蟲集中取食未分散之前,用80%敵敵畏乳油400~500倍稀釋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