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為美洲狼尾草和象草N51的雜交種。多年生草本,植株一般高3.5m,最高可達4m以上。須根發(fā)達,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層內(nèi),由下部莖節(jié)長出氣生根。稈圓柱形,直立,分蘗性強,一般分蘗20個左右,株形明顯松散。每個分蘗莖有20—25個節(jié),每節(jié)上有1個側(cè)芽和1枚葉片。葉長60—80cm,寬2.5cm,經(jīng)多次刈割后再生莖的葉片變窄,葉鞘光滑無毛,與葉片連接處有紫紋。圓維花序密集呈穗狀,黃褐色,長20—30cm,穗徑2—3cm;小穗近于無柄,2—3枚簇生成一束,本雜交種為三倍體,故不能形成花粉,子房發(fā)育不良,所以通常不結實。
生態(tài)適應:雜交狼尾草最適宜溫暖濕潤的氣候生長。日平均氣溫15℃開始生長,25—30℃時生長最快。耐低溫能力差,低于10℃生長明顯受抑制,低于0℃的時間長則被凍死。在福建泉州以南地區(qū)可以自然越冬。雜交狼尾草抗旱力強同時又耐濕,對土壤要求不嚴,沙土、粘土、微酸性土壤和輕度鹽堿土均可種植,但以土層深厚的粘質(zhì)壤土最為適應。雜交狼尾草對氮肥需求量大,畝施20kg氮,畝產(chǎn)鮮草可超過10噸,比不施肥增產(chǎn)50%。對微肥鋅很敏感,在缺鋅的土壤上種植,葉片發(fā)白生長不良,特別是在幼苗期如不及時補施,會造成植株死亡。
栽培要點:雜交狼尾草主要通過根、莖無性繁殖利用。栽培要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地,結合整地一般每畝施1500—2000kg有機肥作基肥。當平均氣溫達到15℃左右時,即可進行移栽或扦播。種植時要選擇生長100天以上的莖作種莖,繁殖時將帶節(jié)的莖一節(jié)切成一段,將有節(jié)的部分插入土中1—2cm,密度為20×60cm,每畝栽3000—4000株,也可以分根移栽,這種方法成活率高,有時2—3個苗連在一起,移栽密度可以稀一些,一般密度45×60cm,每畝栽2000—2500株。雜交狼尾草在溫度、水分適應的情況下,一般扦插后7—10天生根、立苗,15—20天后開始分蘗;分根繁殖的栽植10天后開始分蘗。以后隨著刈次的增加,分蘗迅速增多,在肥水充足情況下,單株分蘗可多達200個以上。雜交狼尾草雖然耐旱,但充足的肥水是高產(chǎn)的保證。全年每畝需施用無機氮肥15—20kg,每次刈割后都要及時追肥、中耕,每畝每次施5kg尿素。一般在株高120cm左右是刈割作牛、羊等大家畜飼料,作魚和小家畜飼料時在株高90cm左右刈割,留茬高度15—20cm。
飼用價值:雜交狼尾草基本上綜合了象草高產(chǎn)和美洲狼尾草適口性好的優(yōu)點。如作牛、羊的青飼料,一年可刈割5—6次;作魚、兔、鵝、豬等畜禽的青飼料,一年可刈割8—10次,一般畝產(chǎn)鮮草8—10噸。除了刈草外,也可以曬制干草或調(diào)制青貯料。供草期在6—10月,對緩和夏節(jié)高溫缺青的矛盾,具有一定作用。雜交狼尾草營養(yǎng)價值較高,干物質(zhì)粗蛋白9.95%,粗脂肪3.47%、粗纖維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