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_国产乱妇无乱码大黄aa片_久久国产精久久精产国_亚洲色噜噜网站在线观看

桑樹根結線蟲病的危害及防治研究綜述

2011/1/20 13:57:59



桑樹根結線蟲病,又名桑根瘤線蟲病。對世界各國桑園都有某些影響。在我國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安徽、廣東、廣西等省蠶區(qū)都有發(fā)生。除為害桑樹外,還寄生多種經濟作物和雜草。主要的寄主有花生、煙草、黃豆、綠豆、馬鈴薯、番茄、瓜類、紅麻、蔬菜、棉花、黃麻、碗豆、豆角、菜豆、蘿卜、辣椒。


1桑樹為害癥狀:


線蟲入侵桑根系組織后,不斷吸取根系營養(yǎng)物,并分泌出一種分泌物(唾液)刺激根部細胞使變形增大,形成瘤狀物。據(jù)測定,此時桑根某種酶活性化,碳酸代謝異常,磷酸代謝大幅度增加。[3]根部的呼吸代謝異常,呼吸量大幅度增加。[3]根瘤多數(shù)呈球形,外表不規(guī)則,小如豆粒,大如雞蛋。初形成時呈黃白色,表面光滑,較堅實,后漸變褐色,最后成黑色而腐爛。剖開根瘤,肉眼可見乳白色,半透明粒狀物,此為雌成蟲。


病株上部則表現(xiàn)近似缺水等癥狀,樹勢衰弱、病株短小,生長遲緩,枝條少而仟弱,葉薄而少,葉黃,葉片萎縮,頂葉難開,產量降低,樹齡縮短等。嚴重發(fā)病時,葉色發(fā)黃,葉緣卷褶甚至干枯脫落,枝條終致逐漸枝萎而整株死亡。據(jù)測定,線蟲入侵不僅減弱桑樹生長、產葉量,葉子內蛋白質含量也降低。一般桑苗栽植感病后2~3年顯著減產,4~5年大多枯死,嚴重時栽桑2~3年后長勢衰弱以致死亡。國外Govindaiah等人認為此病在熱帶和亞熱帶中較為嚴重,可使桑葉減產10%~20%,并影響葉質。[4]


除了由線蟲直接造成危害外,還將誘發(fā)和助長真菌病、細菌病和病毒病等其他病原所引起的危害;也可成為;ㄈ~病等病毒病原的媒介。[3]


而用被桑根結線蟲危害的桑葉飼育家蠶幼蟲,顯著地減弱了絲腺重,進而影響繭絲量。[5]


2病原:


根結線蟲屬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側尾腺口亞綱,墊刀線蟲目,異皮線蟲科,根結線蟲屬。從日本各地的桑園土壤中分離出20種寄生線蟲:


1、蘋果根結線蟲(Meloidogynemali,Itoh,0hsbimaetIchinohe)


2、北方根結線蟲(M.haplaChitwood)


3、花生根結線蟲(M.arenariaNeal)


4、南方根結線蟲(M.incognitaKofoidetWhite)


5、擬根結線蟲(Meloidoderasp.)


6、針線蟲(Paraty1enchussp)


7、茶螺旋線蟲(HelicotyblenchuserythrinaeZimmermamn)


8、皺紋螺旋線蟲(H.dihysteraCobb)


9、環(huán)線蟲(Criconemasp.)


10、輪線蟲(Criconemoidessp.)


11、大劍線蟲(XiphinemabakeriWilliams)


12、美洲大線蟲(x..americanumcobb)


13、天香百合線蟲(x..insingneLoos)


14、大型劍線蟲(X.sp)


15、家山藥弓劍線蟲(ParabichodorusPorosus)


16、莖線蟲(Ditylenchussp.)


17、葉線蟲(Aphelenchoidessp.)


18、矮化線蟲(Tylenchorhynchussp.)


19、短體線蟲(Pratylenchussp)


20、墊刃線蟲(ty1enchussp)


其中前15種寄生于桑樹,并可給桑樹帶來某些影響,最后5種是否寄生桑樹則尚未明確。[3]而為害我國桑樹的線蟲有6種:


1、南方根結線蟲(M.incognitaKofoidetWhite)


2、花生根結線蟲(M.arenariaNeal)


3、北方根結線蟲(M.haplaChitwood)


4、蘋果根結線蟲(Meloidogynemali,Itoh,ohsbimaetIchinohe)


5、瓜哇根結線蟲(MeloidogynejavanicaChitwood)


6、泰吾土根結線蟲(MeloidogynearenariathamesiChitWood)


其中廣東、浙江、江蘇等南方省蠶區(qū)發(fā)生花生根結線蟲和南方根結線蟲較多。北方根結線蟲則多分布在我國北方。


桑根結線蟲具有卵、幼蟲、成蟲三個發(fā)育階段。其中幼蟲又有4個不同發(fā)育齡期,成蟲雌雄異體。卵呈乳白色,長橢圓形或腎狀形,長72~100微米,幅30~45微米。卵藏于卵囊內,卵囊初為白色,后為褐色。一齡幼蟲在卵內發(fā)育,呈“8”形;破殼而出成為一齡幼蟲;二齡幼蟲呈線形,細小,頭尾尖細;長346~615微米,寬12~23微米,乳白色或無色透明。常游離于土壤中,伺機侵入新根,成為侵染期幼蟲。侵入后初始其口針和中食道球運動活躍,后活動減弱漸成頭莢形。繼而蛻成三齡幼蟲。此時雌雄可區(qū)分,雄體較窄,雌體較寬。再次蛻皮即成四齡幼蟲,雄蟲繼續(xù)變長,雌蟲長寬,性別逐漸明顯。再次蛻后變?yōu)樵缙诔上x。雄成蟲體長1.016~1.550毫米,體寬28~40微米。體細長,無色透明。雌成蟲體長0.36~0.85毫米,體寬0.40~0.56毫米、早期呈長頸瓶狀,后期鴨梨形,乳白色。一般可以按雌成蟲的會陰花紋特征鑒別種的不同。


3發(fā)病規(guī)律:


3.1生活習性


桑根結線蟲在土層中的垂直分布,約有80%的幼蟲在0~40cm的土層。據(jù)1981~1982年浙江蠶研所測定,0~15cm線蟲占整個35m線蟲群體總量的70%,0~5cm土層的群體總量的26%,土層0~10cm占31%,20~30cm占15%,30~35cm占4%。在染病桑園的全年分布情況,從4月份始隨地溫的升高而變化。從5月~9月,為數(shù)量最多期,占74%,其中5月和9月是兩次高峰期,5月占全年的19%,9月占15%,從10月到第2年4月份線蟲群體呈直線遞降。[6]


桑的根結線蟲以成蟲、幼蟲、卵在病根殘體和病土中越冬。地溫11.3。C時,卵陸續(xù)孵化為—齡幼蟲,12。C以上時蛻皮為二齡幼蟲,先活動于土中,后侵入桑根,多從自然孔口或直接刺入,易從傷口和裂口侵入。主要為害根部皮層部分。侵入后以吻針直接刺吸并侵入中柱鞘內,中柱鞘細胞迅速膨大成巨細胞,其周圍隨即膨大,形成根瘤。三齡雌幼蟲定居在內,雄蟲則仍能進入土壤。三齡幼蟲蛻皮成為成熟雌成蟲,常進行孤雌生殖,也可經雄蟲交尾產卵。一般可產卵300~500粒,連續(xù)產2~3個月,卵產在膠質卵囊中,卵囊一端常露出根瘤外。雄成蟲常密集卵囊內或周圍,交尾后即死去。根結線蟲在土壤中移動一年不超過o.5公尺,主要通過土壤、水流傳染,具有人為耕作逐步擴大為害的傳染特點。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病苗。


花生根結線蟲和北方根結線蟲一般一年發(fā)生3~5代。南方根結線蟲在廣東一年發(fā)少7代,因各地氣候不同而有差異。但往往世代重疊,難以殲滅。


2、致病力和抗性;


S.B.Dandin等以發(fā)育到第二階段的幼蟲每株接種0,10,100,1000,10000個不等的幾個處理,發(fā)現(xiàn)每株接種10000個幼蟲可導致植物莖葉產量、含水百分率以及根、莖重顯著下降.[7]另據(jù)測定,每株實生;蚣藿用缃臃N第二期幼蟲2500頭以上,則生長發(fā)育明顯受抑制,1年后30%~60%桑株枝死,以此對照,2~3年生桑株產葉量下降0%~20%。


南方根結線蟲在48。C水中浸20~30分鐘可全部死亡。病土中各蟲態(tài)在55~60。C環(huán)境中處理20分鐘,才能殺死。在0。C時,卵經11天,幼蟲經7天后就喪失侵染能力,在-18~20。C經148小時以上低溫處理才殺死各蟲態(tài)。0。C時北方根結線蟲的卵有41%可在壤土中存活90天,并且有侵染能力。幼蟲可存活16天,爪哇根結線蟲的卵經11天,幼蟲經7天后喪失侵染能力。


土壤濕度在20%以下時線蟲卵因受滲透壓影響,孵化緩慢,土壤濕度90%以上時,卵孵化受阻,幼蟲則因缺氧,行動緩慢。南方根結線蟲水浸三個月可全死亡。但雨水充沛的溫暖季節(jié),則有利于線蟲傳播。[8]


3、發(fā)病因素:


發(fā)病的多少,輕重與苗木樹齡、土質、前作和管理水平有關。凡苗木帶病,則桑園感病多、病重。線蟲對不同樹齡桑樹均可為害,以2~5年生桑樹受害重。在丘陵地區(qū),平原地區(qū)的砂壤土、粘壤土、肥土、脊地都有發(fā)生。最適宜的是沙土地,其次是壤質沙土,而粘土、石碴地則不適宜線蟲發(fā)生。陳琳娟等人調查,病苗在粘土上栽植一年后,發(fā)病率和病情嚴重程度大幅度下降,病苗栽在粘性土壤5個多月后,新鮮根瘤數(shù)大幅度下降,到起苗出圃前,再侵染寄生的跡象也不再發(fā)生。前作如是桑、麻和蔬菜類作物,發(fā)病較嚴重;前作是花生、甘蔗、水稻或新荒地,則發(fā)病較輕。若管理水平高,桑樹抗性強,則不易發(fā)病,在已感染情況下,也可以使病情進展慢,植株能維持一定長勢。若管理水平差,病情易惡化,地上部生長不良,嚴重影響產葉量,甚至全株死亡。[8][9][10]


4綜合防治與利用;


僅依靠單一農業(yè)措施來進行防治或單施藥劑也發(fā)揮不了其應有效果,必須貫徹“綜合防治”措施來進行防治:


4.1培育無病苗木


是防治本病蔓延的主要措施,播種前檢查土壤中有無根結線蟲,最好選擇水稻田做育苗地。新種桑園要嚴格選擇無病苗栽植。


4.2改土增肥


改善土壤結構,努力創(chuàng)造根結線蟲不宜生存、繁殖的環(huán)境,加強桑園管理,提高桑樹抗性。農朝志等認為隔年秋苗比當年春苗,深種比淺種的發(fā)病率低。經過加施有機肥和畝施石灰75公斤的改土措施防病效果好。[8]丁嘉榮等試驗認為,發(fā)病區(qū)桑株,提拳區(qū)桑葉產量比不提拳區(qū)高。主要原因是根瘤線蟲在通氣良好土層生長,而通過提拳,一年生枝條發(fā)芽快,新根生長向深度發(fā)展,避開了根瘤線蟲的分布層。故減輕了線蟲的危害。而一次性比二次性提拳的枝條細,發(fā)芽率低,主要是水分、養(yǎng)分供應不上,更要加強肥水管理。[11]


4.3病苗處理


對感染桑根結線蟲有3個月以上生育期的病苗,可用48~53。C溫度水侵瘤根20~30分鐘,可有效地殺死根內線蟲。農朝志等測定,南方根結線蟲一經48C°熱水浸漬20~30分鐘,死亡率過100%。[9]但溫度不能超過55°C,處理后要立即散熱,以免影響桑苗成活。


4.4桑園輪作


發(fā)病嚴重的桑園,應輪作甘蔗、水稻、玉米、高梁等作物,經3~4年再種桑,在輪作桑園或間作桑園時應避免種植易感病作物。


4.5藥物防治


防治根結線蟲病的藥劑,以往國內外常用的有二溴氯丙烷(DBCP)、滴滴(D—D)混劑、呋喃丹、棉隆、石灰、氨水、克線磷、桔水(制糖廢液)、茶籽餅、石灰氨等。二溴氯丙烷是最有效的殺線蟲藥,嚴重發(fā)病地畝施藥2~3公斤的,防不治效果達94%以上,畝施3.5~4公斤藥的,防治效果可達100%,經4個月進行第二次調查,各區(qū)防效仍達92%以上,如畝施藥4公斤區(qū)的防效仍可達成100%。但因對人體有害而作為禁用藥劑。滴滴(D—D)在苗前施用有一定效果,由于藥源等問題使應用受到限制。而菜籽餅、石灰氨的防治效果不明顯。在苗地經反復犁耙曬土后,每畝用150Kg石灰均勻撤布翻耕再行播種,防治效果可達74.3%,,而石灰來源和使用方便,經濟實惠,在許多蠶區(qū)廣泛使用。畝施氨水100~150Kg,開溝深15~18cm,溝距25~33cm,施后覆土壓實,隔絕l0~15天播種,防治效果良好。用3%呋喃丹每株桑樹施藥3g,有一定的殺線蟲效果。但殘毒較重,單株施藥1~3g,施藥后第10~40日內采葉養(yǎng)蠶,蟻壯蠶都表現(xiàn)急性中毒癥狀。采第50日桑葉養(yǎng)蠶仍有部分中毒癥狀出現(xiàn),甚至用施藥后第150天內的葉養(yǎng)蠶,仍有蠶發(fā)育不良,眠起不齊等癥狀。[6][8]


韋梅娟等用克線磷大田試驗結果表明,用藥量12g/m2和18g/m2的防治效果分別是93.8%和97.4%,用藥后40天采葉養(yǎng)蠶對蠶作無影響,施藥后18天采葉養(yǎng)蠶的產量略有下降。以12g/m2用藥的綜合效益較好。[12][13]


另據(jù)譚炳安等報道制糖廢液對桑根結線蟲有一定防治效果。施用后能使土壤中的桑根結線蟲2齡幼蟲大量減少,不論在發(fā)病的桑園施用,還是在病跡地施用后植新桑,均能降低桑樹發(fā)病死亡率,減少根瘤個數(shù)及有根瘤株數(shù),提高桑樹的產葉量。[14]


 
 



 

马关县| 丰原市| 昌黎县| 古浪县| 东乡县| 溧水县| 扬州市| 黎平县| 敖汉旗| 湟源县| 洛川县| 琼海市| 敦煌市| 南江县| 福鼎市| 杭州市| 云龙县| 崇明县| 六安市| 鹤岗市| 金沙县| 巨鹿县| 长乐市| 白沙| 八宿县| 和平区| 碌曲县| 彰化县| 双鸭山市| 耒阳市| 南丹县| 永平县| 阜平县| 博客| 定远县| 上蔡县| 东阿县| 北京市| 贞丰县| 通山县| 当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