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候對灌水和排水的要求
以北京來說,4-6月份是干旱季節(jié),雨水較少,也是樹木發(fā)育的旺盛時期,需水量較大。在這個時期一般都需要灌水,灌水次數應根據樹種和氣候條件決定。如月季、牡丹等名貴花木,在此期只要見土干就應灌水,而對于其他花灌木則可以粗放些。
對于喬木在此時就應根據條件決定,總的來說,這個時期是由冬春干旱轉入少雨時期,樹木又是從開始生長逐漸加快達到最旺盛,所以土壤應保持濕潤。
在江南地區(qū)因有梅雨季節(jié),此期不宜多灌水。對于某些花灌木,如梅花、碧桃等于6月底以后形成花芽,所以在6月份應短時間灌水,借以促進花芽的形成。
7—8月份為北京地區(qū)的雨季,本期降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故不需要多灌水,遇雨水過多時還應注意排水,但在遇大旱之年,在此期也應灌水。
9-10月份是北京的秋季,在秋季應該使樹木組織生長更充實,充分木質化,增強抗性,準備越冬。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不應再灌水,以免引起徒長。但如過于干旱,也可適量灌水。特別是對新栽的苗木和名貴樹種及重點布置區(qū)的樹木,以避免樹木因為過于缺水而萎蔫。
11-12月份樹木已經停止生長,為了使樹木很好越冬,不會因為冬春干旱而受害,所以于此期在北京應灌封凍水,特別是在華北地區(qū)越冬尚有一定困難的邊緣樹種,一定要灌封凍水。
地區(qū)不同,氣候也不同,則灌水也不同,如在華北灌凍水宜在土地將封凍前,但不可太早,因為9—10月灌大水會影響枝條成熟,不利于安全越冬。但在江南,9-10月常有秋旱,故在當地為安全越冬起見,在此時亦應灌水。
(2)不同樹種對灌水和排水的要求
園林樹木是園林綠化的主體,數量大,種類多,加上目前園林機械化水平不高,人力不足,全面普遍灌水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應區(qū)別對待,例如觀花樹種,特別是花灌木的灌水量和灌水次數均比一般的樹種要多。對于樟子松、錦雞兒等耐干旱的樹種,則灌水量和次數均少,有很多地方因為水源不足,勞力不夠,則不灌水。而對于水曲柳、楓楊、垂柳、赤楊、水松、水杉等喜歡濕潤土壤的樹種,則應注意灌水。
應該了解耐干旱的不一定常干,喜濕者也不一定常濕,應根據四季氣候不同,注意經常相應變更。對于不同樹種相反方面的抗性情況也應掌握,如最抗旱的紫穗槐,其耐水力也是很強。而刺槐同樣耐旱,但卻不耐水濕。
總之,應根據樹種的習性而澆水。不同栽植年限灌水次數也不同。
剛剛栽種的樹一定要灌3次水,方可保證成活。新栽喬木需要連續(xù)灌水3-5年(灌木最少5年),土質不好的地方或樹木因缺水而生長不良以及干旱年份,均應延長灌水年限,直到樹木扎根較深后,不灌水也能正常生長時為止。
對于新栽常綠樹,尤其常綠闊葉樹,常常在早晨向樹上噴水,有利于樹木成活。對于一般定植多年,正常生長開花的樹木,除非遇上大旱,樹木表現迫切需水時才灌水,一般情況則根據條件而定。
此外,樹木是否缺水,需要不需要灌水,比較科學的方法是進行土壤含水量的測定。很多園藝工人憑多年的經驗,例如,早晨看樹葉上翹或下垂,中午看葉片萎蔫與否及其程度輕重,傍晚看恢復的快慢等。
還可以看樹木生長狀況,例如,是否徒長或新梢極短,葉色、大小與厚薄等;ㄞr對落葉現象有這樣的經驗,認為落青葉是由于水分過少,落黃葉則由于水分過多。栽培露地樹木時也可參考。
名貴樹木略現萎蔫或葉尖焦干時,即應灌水并對樹冠噴水,否則即將產生旱害,如紫紅雞爪槭(紅楓)、紅葉雞爪械(羽毛楓)、牡鵑等。有的雖遇干旱即現萎蔫,但長時不下雨,也不致于死亡。又如丁香類及臘梅等,在灌水條件差時,亦可以延期灌溉。
從排水角度來看,也要根據樹木的生態(tài)習性,忍耐水澇的能力決定,如玉蘭、梅花、梧桐在北方均為名貴樹種中耐水力最弱的,若遇水澇淹沒地表,必須盡快排出積水,否則不過三五天即可死亡。
對于檉柳、榔榆、垂柳、旱柳、紫穗槐等均系能耐3個月以上深水淹浸,是耐水力最強的樹種,即使被淹,短時期內不排水也問題不大。
(3)根據不同的土壤情況進行灌水和排水
灌水和排水除應根據氣候、樹種外,還應根據土壤種類、質地、結構以及肥力等等而灌水。鹽堿地,就要“明水大澆”“灌耪結合”,即灌水與中耕松土相結合,最好用河水灌溉。
對砂地種的樹木灌水時,因砂土容易漏水,保水力差,灌水次數應當增加,應小水勤澆,并施有機肥增加保水保肥性。低洼地也要小水勤澆,注意不要積水,并應注意排水防堿。
較黏重的土壤保水力強,灌水次數和灌水量應當減少,并施入有機肥和河沙,增加通透性。
(4)灌水應與施肥、土壤管理等相結合
在全年的栽培養(yǎng)護工作中,灌水應與其他技術措施密切結合,以便在互相影響下更好地發(fā)揮每個措施的積極作用。例如,灌溉與施肥,做到“水肥結合”這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施化肥的前后,應該澆適水,既可避免肥力過大、過猛,影響根系吸收遭毒害,又
可滿足樹木對水分的正常要求。
此外,灌水應與中耕除草、培土、覆蓋等土壤管理措施相結合。因為灌水和保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墑做得好可以減少土壤水分的消耗,滿足樹木對水分的要求并減少經常灌水之煩。如山東菏澤花農栽培牡丹時就非常注意中耕,并有“濕地鋤干,干地鋤濕”和“春鋤深一犁,夏鋤刮破皮”等經驗。當地常遇春旱和夏澇,但因花農加強了土壤管理,勤于鋤地保墑,從而保證了牡丹的正常生長發(fā)育,減少了旱澇災害與其他不良影響。
灌水的時期可分為哪幾種?
灌水時期由樹木在一年中各個物候期對水分的要求,氣候特點和土壤水分的變化規(guī)律等決定,除定植時要澆大量的定根水外,大體上可以分為休眠期灌水和生長期灌水兩種:
(1)休眠期灌水
在秋冬和早春進行。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北等地降水量較少,冬春又嚴寒干旱,因此休眠期灌水非常必要。秋末或冬初的灌水(北京為11月上中旬)一般稱為灌“凍水”或“封凍”水。冬季結凍,放出潛熱有提高樹木越冬能力,并可防止早春干旱,故在北方地區(qū),這次灌水是不可缺少的。
對于邊緣樹種,越冬困難的樹種,以及幼年樹木等,澆凍水更為必要。早春灌水,不但有利于新梢和葉片的生長,而且有利于開花與座果,早春灌水促使樹木健壯生長,是花繁果茂的一個關鍵。
(2)生長期灌水
可分為花前灌水,花后灌水,花芽分化期灌水。
①花前灌水。在北方一些地區(qū)容易出現早春干旱和風多雨少的現象,及時灌水補充土壤水分的不足,是解決樹木萌芽、開花、新梢生長和提高座果率的有效措施。同時還可以防止春寒、晚霜的危害。鹽堿地區(qū)早春灌水后進行中耕,還可以起到壓堿的作用。
花前水可在萌芽后結合花前追肥進行。花前水的具體時間,要因地,因樹種而異。
②花后灌水。多數樹木在花謝后半個月左右是新梢迅速生長期,如果水分不足,則抑制新梢生長。果樹此時如缺少水分則易引起大量落果。尤其北方各地春天風多,地面蒸發(fā)量大,適當灌水以保持土壤適宜的濕度。
前期可促進新梢和葉片生長,增強光合作用,提高座果率和增大果實,同時,對后期的花芽分化有一定的良好作用。沒有灌水條件的地區(qū),也應積極做好保墑措施,如蓋草、蓋沙等。
③花芽分化期灌水:此次水對觀花、觀果樹木非常重要,因為樹木一般是在新梢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時,花芽開始形態(tài)分化。此時也是果實迅速生長期,都需要較多的水分和養(yǎng)分,若水分不足,則影響果實生長和花芽分化。因此,在新梢停止生長前及時而適量的灌水,可促進春梢生長而抑制秋梢生長,有利于花芽分化及果實發(fā)育。
在北京一般年份,全年灌水6次,應安排在3、4、5、6、9、11月各一次。干旱年份和土質不好或因缺水生長不良者,應增加灌水次數。在西北干旱地區(qū),灌水次數應更多一些。
灌水量同樣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不同樹種、品種、砧木以及不同的土質,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植株大小,不同的生長狀況等,都與灌水量有關。
在有條件灌溉時,即灌飽灌足,切忌表土打濕而底土仍然干燥。一般已達花齡的喬木,大多應澆水令其滲透到80—100厘米深處。適宜的灌水量一般以達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80%為標準。目前果園根據不同土壤的持水量,灌溉前的土壤濕度、土壤容重,要求土壤浸濕的深度,計算出一定面積的灌水量,即:
灌水量=灌溉面積×土壤浸濕深度×土壤容重×(田間持水量—灌溉前土壤濕度)
灌溉前的土壤濕度,每次灌水前均應測定,田間持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浸濕深度等項,可數年測定一次。
在應用此公式計算出的灌水量,還可根據樹種、品種、不同生命周期、物候期,以及日照、溫度、風、干旱持續(xù)的長短等因素,進行調整,酌增酌減,以更符合實際需要。
這一方法在園林中可以借鑒。如果在樹木生長地安置張力計,則不必計算灌水量,灌水量和灌水時間均可由真空計器的讀數表示出來。
樹木的灌水的方式有哪些?
正確的灌水方式,可使水分均勻分布,節(jié)約用水,減少土壤沖刷,保持土壤的良好結構,并充分發(fā)揮水效。常用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1)人工澆水
在山區(qū)及離水源過遠處,人工挑水澆灌雖然費工多而效率低,但仍很必要。澆水前應松土,并作好水穴(堰),深約15—30厘米,大小視樹齡而定,以便灌水。有大量樹木要灌溉時,應根據需水程度的多少依次進行,不可遺漏。
(2)地面灌水
這是效率較高的常用方式,可利用河水、井水、塘水等?晒喔却竺娣e樹木,又分畦灌、溝灌、漫灌等。畦灌時先在樹盤外作好畦埂,灌水應使水面與畦埂相齊。待水滲入后及時中耕松土。
這個方式普遍應用,能保持土壤的良好結構,溝灌是用高畦低溝的方式,引水沿溝底流動浸潤土壤,待水分充分滲入周圍土壤后,不致破壞其結構,并且方便實行機械化,漫灌是大面積的表面灌水方式,因用水極不經濟,很少采用。
(3)地下灌水
是利用埋設在地下多孔的管道輸水,水從管道的孔眼中滲出,浸潤管道周圍的土壤,用此法灌水不致流失或引起土壤板結,便于耕作,較地面灌水優(yōu)越,節(jié)約用水。但要求設備條件較高,在堿土一中須注意避免“泛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