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角蠟蚧及其防治
2011/1/21 10:08:39
角蠟蚧又稱角蠟蟲、白蠟蚧,是茶樹上的一種主要介蟲。國內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四川、江蘇、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臺灣、廣東、海南、貴州、云南、山東、河北、河南、陜西等省(自治區(qū))。除為害茶樹外,還能為害柑橘、無花果、桃、李、杏、柿、梨、櫻桃、桑、楊梅、油杉、柳、栗、椿等植物。
1、形態(tài)特征
雌成蟲蠟殼半球形,白色,背面有一圓錐狀向前彎鉤形蠟突,四周有7個凹陷處,常因灰塵沉積,呈灰黑色。
雌成蟲橢圓形,橙紅色,腹面平,背隆起,腹背有一圓錐形突起,平均體長3.72毫米,寬2.68毫米。觸角6節(jié),以第三節(jié)最長。足3對,較粗短。雄成蟲赤褐色,具1對半透明前翅和3對胸足。
卵橢圓形,肉紅色,兩端色較深,略帶紫色。
初孵若蟲長橢圓形,橙紅色,背隆起,眼黑色,觸角7節(jié),足發(fā)達,1對尾毛白色,蠟殼放射形,至1齡末體長0.9毫米,寬0.58毫米,蠟殼半球形,直徑1毫米左右。2齡若蟲肉紅色,體背開始出現角狀突起,體長1.07~2.02毫米,寬0.76~1.56毫米,蠟殼直徑1.2~2.7毫米。3齡若蟲體色同2齡,體背角體突起向前傾,平均體長2.52毫米,寬2.01毫米,蠟殼直徑4.03毫米。
2、習性及規(guī)律
角蠟蚧的雌成蟲經交配后,陸續(xù)孕卵,卵產于蟲體腹面,隨著產卵量增加,成蟲腹面漸漸凹人,用以藏卵。
卵大多在白天孵化,剛孵出的若蟲在蠟殼內稍作停留后即從蠟殼腹面爬出。固定后呈放射形泌蠟,共13個蠟角,其中頭端1個較粗大,腹末2個較短小。若蟲蛻皮2次,第一次蛻皮后,蛻皮殼及蠟殼留在背部,分泌橢圓形或圓形白色蠟質,并將1齡若蟲的蠟殼抬高,在中央處分泌大量白色蠟質,堆積成角狀突起。3齡若蟲蠟殼繼續(xù)加厚,當出現彎鉤狀蠟角時,若蟲已老熟即將蛻變成成蟲。
若蟲在茶樹上,雄蟲大多分布在葉面主脈兩側,雌蟲則絕大部分寄生在茶樹中上部枝干上。越冬前蟲體及蠟殼很小,越冬期生長緩慢,開春后迅速增大。
角蠟蚧以若蟲及雌成蟲吸取茶樹汁液,茶樹受害后發(fā)芽密度減少,育芽能力降低,芽葉瘦弱,同時能誘發(fā)煤菌寄生,使茶樹光合作用減弱,對茶葉產量、品質及茶樹生長均有不良影響,嚴重被害后可導致茶樹樹勢衰敗。
影響角蠟蚧種群消長的主導因子有氣候條件及天敵因子。卵孵化期若遇長期陰雨,對其孵化不利,大暴雨可將大量未孵化的卵及初孵若蟲沖至地面死亡。
角蠟蚧的天敵種類主要有寄生蜂及嚙齒類動物。寄生蜂中現已查明的種類有蠟蚧扁角跳小蜂和夏威夷食蚧蚜小蜂等,此外,在6~7月角蠟蚧常被嚙齒類動物捕食或被鳥類啄食。
3、預測預報
由于角蠟蚧以低齡若蟲越冬,有效的防治時間長,一般可用目測法采指導田間防治。
目測法:在角蠟蚧卵孵化期,目測田間的卵孵化進度,當發(fā)現茶樹中、上部枝干上出現大量的小白點時,并仔細檢查枝干上很少見到橙紅色的初孵若蟲,此時即可開始田間施藥防治。
4、防治措施
(1)苗木檢驗
發(fā)展新茶園需從外地引入種苗的,應嚴格檢查,引人不帶角蠟蚧的苗木。
(2)加強管理
注意肥料的配合使用,尤其應注重磷肥的使用,以增強茶樹抗逆力。注意茶園排水,尤其對低洼地,應修建排除漬水系統(tǒng)。
(3)修剪臺刈
對受害重、茶樹樹勢衰敗的茶園,應采取深修剪或臺刈措施,修剪時期應在角蠟蚧卵孵化盛末期,深修剪深度應剪去蓬面15~20厘米。對修剪下或臺刈下的茶樹枝葉應清出園外,集中堆放,以便使天敵返回茶園。經修剪或臺刈后留下的茶樹樹樁適時用農藥防治。
(4)保護天敵
應盡量減少茶園施藥次數,尤其在天敵高峰期應盡力避免施藥,以保護天敵繁殖。
(5)農藥防治
防治適期掌握在田間卵孵化盛末期。施藥方式以低容量噴霧為宜。藥劑可選用25%亞胺硫磷(每畝用藥125毫升)、10%吡蟲啉(每畝用藥25~30克)、45%馬拉硫磷(每畝用藥125毫升)、48%毒死蜱(每畝用藥60~70毫升)。
①本站信息來源于網絡與會員發(fā)布,僅供瀏覽參考,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請謹慎采納.本站不做任何擔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來源的稿件均為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意義,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轉載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③如轉載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及時與本站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