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以施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有機肥必須經充分腐熟。2.施肥應在樹冠垂直投影的外緣,或環(huán)施或穴施、溝施,溝或穴深0.3~0.5m,溝施或穴施均應分布均勻,施肥位置每年應輪換。3.施肥量應根據(jù)樹種及土壤肥份情況而定。4.施有機肥以土壤解凍后、樹木萌芽前或秋季落葉后為宜。5.針葉類古樹(如油松)應注意調節(jié)土壤的元素平衡,可增施松林中的菌根土或櫟樹腐葉土,也可施用專用菌根肥。6.葉面施肥應在生長季節(jié)進行。每年可進行2~3次葉面施肥,葉面施肥配比為氮:磷:鉀=1:1:1,施肥濃度0.2~0.3%。葉面施肥宜在無風雨的傍晚進行。
5.4 病蟲害預防
防治應采用綜合治理方法,藥物防治應以無、低毒藥劑為主。
5.5 保 護
5.5.1 凡樹體不穩(wěn)或樹體傾斜的古樹,必須及時采取加固措施或支撐。支撐部位要襯墊耐腐蝕性緩沖物,不得損傷樹皮。
5.5.2 生長在地勢高、空曠處以及高大突出的古樹,必須安裝避雷裝置。
5.5.3 古樹樹體有樹洞必須及時填充修補。修補樹洞應先刮除腐爛部分,涂抹防腐劑。可使用聚脂類發(fā)泡劑和青灰、石膏、混凝土等材料填充。
5.5.4 嚴禁在古樹名木上亂劃亂刻或曬涼衣物;嚴禁向古樹名木亂潑污水;嚴禁在古樹名木旁挖土、取石;嚴禁在古樹名木樹冠下修筑建筑、堆積廢土垃圾和架線。
5.6 瀕危古樹復壯
5.6.1 可采用復壯溝技術措施。具體方法如下:復壯溝應挖在樹冠正投影邊緣處,深80~100cm,寬80~100cm,長度和形狀因地形而定;復壯溝添充基質應采用松、櫟、槲樹的自然落葉和紫穗槐、蘋果、楊樹等枝條,分層鋪放;在松、櫟、槲樹的自然落葉中,60%的腐熟落葉40%半腐熟的落葉混合,并加少量氮、磷、鐵、錳等元素;紫穗槐、蘋果、楊樹的枝條應截成40cm長,并扎成小捆,分為兩層鋪放,每層厚10cm,埋入地下;在復壯溝中,每隔5m設一個通氣管或滲水井。
5.6.2 因病蟲造成危害的,應查明病蟲源,對癥下藥,及時根治病蟲害。
5.6.3 因營養(yǎng)缺失造成衰弱的,要根據(jù)缺素情況,及時對癥施肥,補充營養(yǎng)。
附錄 本規(guī)程用詞說明
為便于在執(zhí)行本規(guī)程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
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
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
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
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