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多在主莖在基療或根療形成異常組織增在的癌狀物。癌狀物初為灰色或略帶肉無能,表面光滑,質軟,逐漸變?yōu)樯詈稚砻娲植凇斄、內部變(yōu)楹稚酄。受害植株生長緩慢,葉變小,葉片由綠變黃而萎蔫。由于癌狀物逐漸腐朽,以致根頸部分腐爛,生長停滯,直到全株枯死。
病原:根癌土壤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Townsend)Conn],屬根瘤菌科。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不產芽孢,菌體桿狀,最適溫度約25℃,能在廣泛的pH范圍內生長。此菌可對40多個科的植物引起癌狀物。
傳染途徑:細菌在植物被害部越冬,由傷口(蟲傷、機械傷嫁接傷)侵入新的植株,在皮層組織大量繁殖。植物細胞由于受到刺激而加速分裂,逐漸形成癌狀物,以后腐朽。留存于土壤中的細菌可存活一年之久,在中性及弱堿性土壤傳染較高。
防治方法
1、 露地栽培時宜作高畦,以防雨季積水。
2、 將病害嚴重的植株燒毀。
3、 實行輪栽,或進行土壤處理,以控制病害。
4、 可能時用種子繁殖,建立無病留種圃。
5、 用放射野桿菌K84株系制劑浸種或浸根,有明顯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