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冷涼、濕潤和陽光充足環(huán)境。較耐寒,不耐嚴寒,怕強光直射和高溫。宜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或腐葉土。
繁殖培育:
播種育苗 種子以粒計量,每克約1000粒,發(fā)芽溫度較低,維持16~20℃的發(fā)芽溫度,介質(zhì)的pH為5.8~6.2,當高于6.5時會出現(xiàn)黃葉,播種后不必覆土,但需保持濕潤。7~14天可以出苗,育苗管理詳述如下:
第1階段:胚根萌動,約7~10天。這個階段根可長至1厘米左右,子葉可見。介質(zhì)要求濕潤,但不能積水,溫度可以在18~20℃,壤EC值為0.5~0.25,光照有助于發(fā)芽,故不必覆土。
第2階段:種子萌芽后,穴盤苗從發(fā)芽室內(nèi)移出后可以用細粒的蛭石將外露的根系覆蓋。本階段的根系可以長至2厘米,子葉完全展開。濕度控制很關鍵,可以防治因干燥而引起的黃葉。特別是葉尖和葉緣黃化?梢詫⒚绶胖迷谟辛己脟娝b置的苗床上養(yǎng)護。溫度仍可保持18~20℃,當子葉展開后,應降溫至16~17℃,防止苗在苗盤內(nèi)徒長。光照宜有1500lx的強度為宜。但要避免直射陽光。子葉展開后要補充施肥,主要是氮、鉀肥料,氮和鉀比為1:2,濃度為50mg/l。EC值仍保持0.5~0.75。
第3、4階段:第3階段時,根系可長至3厘米,真葉展出。第4階段即根系形成球,真葉有3~4片。濕潤對報春花非常敏感,保持介質(zhì)濕潤而粘重。溫度16~17℃為宜,施肥同第2階段,但在冷凍的氣候要注意減少氨態(tài)肥,防治營養(yǎng)生長過盛;在暖和氣候,可略增加氨態(tài)肥,保持葉色濃綠。鉀肥對其生長影響較大,EC值可在0.75~1.0。光照也有所加強,約30000lx。
移植/上盆 報春花的苗不宜在盤內(nèi)過久,以免推遲開花,影響植株質(zhì)量。有些品種需要有低溫春化來得到開花的植株。穴盤苗可以直接上盆,育苗盤常需移植后再上盆。上盆采用小盆,盆徑在10~12厘米。選用輕質(zhì)、排水良好,通常用草炭為基礎的介質(zhì),尤其在冬、春季節(jié),氣溫較低,如排水不暢的泥土會導致盆土過濕、缺鐵而引起葉片黃化,介質(zhì)pH保持在5.8~6.2,如高于6.5,會出現(xiàn)黃葉。
光照調(diào)節(jié) 冬、春季節(jié)需保持陽光充足,小苗移植或上盆初期需要遮蔭。氣溫較高時應避免直射陽光,防治葉面灼傷。
溫度控制 報春花最大的困難是高溫危害。苗期可以高到20℃,但一旦出苗溫度宜降至15℃,或15℃以下可以保持盆花的質(zhì)量。因此,在氣溫較高的季節(jié)和地區(qū),降溫是關鍵措施。很多品種的花芽分化需要低溫春化,即在6張葉左右的小苗需要有4~5周的7~10℃低溫,否則會出現(xiàn)盲花或花量減少。
水肥管理 生長過程中需保持盆土濕潤。保持涼爽的氣溫,減少澆水量為理想的方法。淋澆和氣溫高易導致葉片生長過大。不宜在低溫條件下淋澆,也要防止高溫、干燥而產(chǎn)生畸形葉。
報春花不宜施重肥。為防治葉片徒長,應避免氮肥過高,而采用較高比例的鉀,理想的氮、鉀比為1:2~1:3。冷涼氣候條件下,應減少氨態(tài)肥的施用,而溫熱地區(qū)可以增加氨態(tài)肥的施肥,保持葉色深綠。缺少微量元素鐵會出現(xiàn)葉片黃化,往往在pH值過高,或根部的溫度太低所致。因此先查一下后再作補充。pH值的調(diào)節(jié)對平衡肥料的元素十分重要。施肥常結合澆水進行,每3次澆水中有一次施肥料水,濃度在100~150mg/l。同時也要避免淋澆施肥,而導致條紋狀花葉。盆土的EC值為1.0~1.5,報春花對鹽分過高非常敏感。
花芽分化 15℃以下的生長溫度有助于花芽的形成。低溫春化的要求與品種有關。早花品種往往要求較弱,因此早花品種適合溫熱地區(qū)選用,如‘比塞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