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污染源
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的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戶外風大,菌類進屋機會多。有風就有沙,有沙就有塵,有塵就有菌,菌塵共存,這是菌類進屋的主要原因之一。屋內太潮,菌類繁衍多。需保持室內空氣干燥,如使用空調“除濕”功能,也可減少真菌生長繁殖。人員帶菌多。在整個操作室內,人員可說是最大的帶菌者,不管在毛發(fā)或是衣服等地方,都隱藏著數(shù)不清的菌類。在進入操作室前,最好能對作業(yè)人員進行清潔處理,比如換上干凈的白大褂,換上實驗室的鞋,衣服鞋每星期洗一次,上超凈臺前手要用肥皂清洗兩遍,接種前手再用酒精擦拭一遍。屋內不干凈。紫外線能殺滅或抑制真菌生長,因此應在每次接種前進行20分鐘的紫外燈消毒。清理屋內帶菌組培苗。在植物病害中,真菌所引起的病害尤其嚴重,且因會產生孢子,隨著空氣飄散。一旦落入適當?shù)沫h(huán)境下,一粒小小的孢子便會擴大成一個菌落,污染整個組織培養(yǎng)瓶。因此一旦有真菌污染的組培苗,就要用高壓滅菌器徹底消滅,以防擴散。接種不正確。不正確操作也會增加污染機率,如開蓋太快,滅菌不夠,操作過慢等。接種過程應該輕開蓋,快操作。
污染原因及污染苗搶救
若污染菌類是零星分散在培養(yǎng)基中,則可確定是人為引起的污染,比如培養(yǎng)基滅菌不徹底;超凈工作臺長時間不換濾網(wǎng),致使凈化能力降低;接種用具滅菌不徹底;操作不正確,動作生硬緩慢,開瓶時間太久,接種臺擺放物品雜亂,操作中心在人體范圍之內;接種室長期不滅菌,菌類太多等。
若污染菌類是從材料周圍長起,則可證明是植物材料帶菌引起?赡苁墙臃N用具滅菌不徹底,接種時材料被污染;或者是未及時發(fā)現(xiàn)污染苗,接種過程交叉感染等。
若菌類從材料培養(yǎng)基以上部分長起,而不是從培養(yǎng)基先長起,且發(fā)生在5天以后,則說明是材料帶的內生菌。若從培養(yǎng)基以下開始長菌,發(fā)生時間較早,且有從里向外的趨勢,則說明是切口引起的污染,原因可能是滅完菌后,未剪去兩個切口或雖剪但器具帶菌。
真菌污染后,如果已形成孢子,則必須經高壓滅菌后扔掉,即使僅形成菌絲也應處理后扔掉,因為菌絲能夠達到材料內部,因此,真菌污染是滅絕性的。如果是細菌污染,由于細菌繁殖是靠芽孢,細菌不會彌散在整個空間,因此只要及時發(fā)現(xiàn),可將材料上部未感菌的部分剪下轉接,材料仍可以用。
用抗生素等殺菌藥劑進行處理,這種方式雖有不少報道,但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那種抗生素能夠對各種菌都有效,并且也會影響植物材料的正常生長分化。還有一些藥劑雖然殺菌效果好,但往往容易引起鹽害,也無法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