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凍害的原因有很多我們要根據(jù)不同的樹種來判斷苗木凍害的原因。
1 抗凍性與樹種、品種的關系
其抗凍能力不一樣。如雪松比油松抗凍,同的樹種或不同的品種。油松比馬尾松抗凍。同是梨屬植物秋子梨比白梨和沙梨抗凍。原產長江流域的梅品種比廣東的黃梅抗寒。
2 抗凍性與枝條內糖類變化動態(tài)的關系
梅花與同屬的北方抗寒樹種杏及山桃一樣,整個生長季節(jié)內。糖類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生長期結束前,淀粉的積蓄達到最高,枝條的環(huán)髓層及髓射線細胞內充滿著淀粉粒。
原產長江流域的梅品種與杏、山桃一樣,11 月上旬末。淀粉粒開始明顯溶蝕分解,至元月份杏及山桃枝條中淀粉粒完全分解,而梅花枝條內始終殘存淀粉的痕跡,沒有完全分解。而廣州黃梅在入冬后,始終未觀察到淀粉分解的現(xiàn)象。
越冬時枝條中淀粉轉化的速度和程度與樹種的抗寒越冬能力密切相關。從淀粉的轉化表白可見。長江流域梅品種的抗寒力雖不及杏、山桃,但具有一定的抗寒生理功能基礎,而廣州黃梅則完全不具備這種內在條件。
特別是蛋白氮同時還觀察到梅花枝條皮部的氮素代謝動態(tài)與越冬力關系非常密切。越冬力較強的單瓣玉蝶比無越冬能力的廣州黃梅有較高的含氮水平。
含水量減少,枝條愈成熟其抗凍力愈強。枝條充分幼稚的標志主要是木質化的水平高。細胞液濃度增加,積累淀粉多。降溫來臨之前,如果還不能停止生長而進行抗寒鍛煉的樹木,都容易遭受凍害。
4 與枝條休眠的關系
一般處在休眠狀態(tài)的植株抗寒力強凍害的發(fā)生與樹木的休眠和抗寒鍛煉有關。植株休眠愈深,抗寒力愈強。植物抗寒性的獲得是秋天和初冬期間逐漸發(fā)展起來的這個過程稱作 “ 抗寒鍛煉 ” 一般的植物通過抗寒鍛煉能力獲得抗寒性。春季,抗凍能力又逐漸趨于喪失,這一喪失過程稱為 “ 鍛煉解除 ”
樹木春季解除休眠的早晚與凍害發(fā)生有密切關系。解除休眠早的受早春低溫威脅較大;休眠解除較晚的可以避開早春低溫的威脅。
凍害的發(fā)生一般經常不在絕對溫度最低的休眠期,因此。而常在秋末或春初時發(fā)生。所以說,越冬性不僅表現(xiàn)在對于低溫的抵抗能力,而且浮現(xiàn)在休眠期和解除休眠期后,對于綜合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能力。
5 與低溫來臨的關系
植物尚未經抗寒鍛煉當?shù)蜏氐絹淼臅r期早、突然。人們也沒有采用防寒措施時,很容易發(fā)生凍害,日極端最低溫度愈低,植物受凍害就越大,低溫連續(xù)的時間越長,植物受害愈大,降溫速度越快,植物受害越重。比如你種植的欒樹在低溫來臨的時候不能夠很好的保護很可能就會出現(xiàn)凍害。樹木受低溫影響后,此外。如果溫度急劇回升,則比緩慢回升受害嚴重。
6 與其他因素的關系
小氣候不同大。如在江蘇、浙江一帶種在山南面的柑橘比種在同樣條件下北面的柑橘受害重, ①地勢、坡向不同。因為山南面日夜溫差變化較大,山北面日夜溫差小。如江蘇太湖東山的柑橘,每年山南面的橘子多少要發(fā)生凍害,而山北面的橘子則不發(fā)生凍害。
土層淺的橘園比土層厚的橘園受害嚴重同樣的條件下。因為土層厚,扎根深,根系發(fā)達,吸收的養(yǎng)分和水分多,植株健壯。
因為水的熱容量大,②水體對凍害的發(fā)生也有一定的影響。同一個地區(qū)位于水源較近的橘園比離水遠的橘園受害輕。白日水體吸收大量熱,晚上周圍空氣溫度比水溫低時,水體又向外放出熱量,因而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
因為實生苗根系發(fā)達,③栽培管理水平與凍害的發(fā)生有一定的關系。同一品種的實生苗比嫁接苗耐寒。根深抗寒力強,同時實生苗可塑性強,適應性就強。砧木的耐寒性差異很大。桃樹在北方以山桃為砧木,南方以毛桃為砧木,因為山桃比毛桃抗寒。同一個品種結果多的比結果少的容易發(fā)生凍害,因為結果多消耗大量的養(yǎng)分,所以容易受凍。
因為施肥有余,施肥有余的比肥料施的很足的抗寒力差。植株長的不充實,營養(yǎng)積累少,抗寒力就低。樹木遭受病、蟲為害時,容易發(fā)生凍害,而且病蟲為害越嚴重,凍害也就越嚴重。
樹木凍害主要浮現(xiàn)在哪些方面 ?
1 芽
花芽凍害多發(fā)生在春季回暖時期,花芽是抗寒力較弱的器官。腋花芽較頂花芽的抗寒力強;ㄑ渴軆龊螅瑑炔孔兒稚,初期從表面上只看到芽鱗松散,不易鑒別,后期則芽不萌發(fā),干縮枯死。
2 枝條
休眠期以形成層最抗寒,枝條的凍害與其幼稚度有關。幼稚的枝條。皮層次之,而木質部、髓部最不抗寒。所以隨受凍程度加重,髓部、木質部先后變色,嚴重凍害時韌皮部才受傷,如果形成層變色則枝條失去了恢復能力。但在生長期則以形成層抗寒力最差。
枝條生長不充實,幼樹在秋季因雨水過多貪青徒長。易加重凍害,特別是幼稚不良的先端對嚴寒敏感,常首先發(fā)生凍害。輕者髓部變色,較重時枝條脫水干縮,嚴重時枝條可能凍死。
常表現(xiàn)樹皮局部凍傷,多年生枝條發(fā)生凍害。受凍部門最初稍變色下陷,不易發(fā)現(xiàn),如果用力挑開,可發(fā)現(xiàn)皮部已變褐;以后逐漸干枯死亡,皮部裂開和脫落,但是如果形成層未受凍,則可逐漸恢復。
3 枝杈和基角枝
位置比力隱蔽,枝杈或主枝基角部分進入休眠較晚。輸導組織發(fā)育不好,通過抗寒鍛煉較遲,因此遇到低溫或晝夜溫差變化較大時,易引起凍害。
有的受凍后皮層和形成層變褐色,枝杈凍害有各種表現(xiàn)。而后干枝陷入,有的樹皮成塊狀凍壞,有的順主干垂直凍裂形成劈枝。主枝與樹干的基角愈小,枝杈基角凍害也愈嚴重。這些浮現(xiàn)依凍害的水平和樹種、品種而有不同。
4 主干
一般稱為 “ 凍裂 ” 現(xiàn)象,主干受凍后有的形成縱裂。樹皮成塊狀脫離木質部,或沿裂縫向外卷折。一般生長過旺的幼樹主干易受凍害,這些傷口極易招致腐爛病。
樹皮迅速冷卻收縮,形成凍裂的原因是由于氣溫突然急劇降到零下。致使主干組織內外張力不均,因而自外向內開裂,或樹皮脫離木質部。樹干 “ 凍裂 ” 常發(fā)生在夜間,隨著氣溫的變暖,凍裂處又可逐漸愈合。
5 根頸和根系
進人休眠期最晚,一年中根頸停上生長最遲。而開始活動和解除休眠又較早,因此在溫度驟然下降的情況下,根頸未能很好地通過抗寒鍛煉,同時近地表處溫度變化又劇烈,因而容易引起根頸的凍害。根頸受凍后,樹皮先變色,以后干枯,可發(fā)生在局部,也可能成環(huán)狀,根頸凍害對植株危害很大。
所以根系較其地上部分耐寒力差。但根系在越冬時活動力明顯減弱,根系無休眠期。故耐寒力較生長期略強。根系受凍后變褐,皮部易與木質部分離。一般粗根較細根耐寒力強,近地面的粗根由于地溫低,較下層根系易受凍,新栽的樹或幼樹因根系小又淺,易受凍害,而大樹則相當抗寒。
怎樣防止凍害的發(fā)生?
但是由于樹木種類繁多,國氣候條件雖然比較優(yōu)越。分布廣,而且經常有寒流侵襲,因此,凍害的發(fā)生仍較普遍。凍害對樹木威脅很大,嚴重時常將數(shù)十年生大樹凍死。
經常引起潰瘍性寄生菌寄生的病害,樹木局部受凍以后。使樹勢大大衰弱,從而造成這類病害和凍害的惡性循環(huán)。如蘋果腐爛病、柿園的柿斑病和角斑病等的發(fā)生,證明與凍害的發(fā)生有關。
但花期容易受凍害,有些樹木雖然抗寒力較強。公園中影響觀賞效果。因此,預防凍害對樹木功能的發(fā)揮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防凍害對于引種,豐富園林樹種有很大意義。
有些種類在栽植 1-3 年內需要采用防寒措施。如白玉蘭、雪松、櫻花、竹類、水杉、梧桐、凌霄、紅葉李、日本冷杉、迎春等,少數(shù)樹種需要每年庇護越冬,如北京園林中的葡萄、月季、牡丹、千頭柏、翠柏等。越冬防寒的措施主要有:
1 實施適地適樹的原則
小氣候條件比力好的地方種植邊緣樹種,因地制宜的種植抗寒力強的樹種、品種和砧木。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越冬防寒的工作量,同時注意栽植防護林和設置風障,改善小氣侯條件,預防和減輕凍害。
提高抗寒性
2 加強栽培管理。
春季加強肥水供應,加強栽培管理 ( 尤其重視后期管理 ) 有助于樹體內營養(yǎng)物質的貯備。經驗證明。合理運用排灌和施肥技術,可以增進新梢生長和葉片增大,提高光合效能,增加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保證樹體健壯。
及時排澇,后期控制灌水。適量施用磷鉀肥,勤鋤深耕,可促使枝條及早結束生長,有利于組織充分,延長營養(yǎng)物質的
相關信息
①本站信息來源于網絡與會員發(fā)布,僅供瀏覽參考,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請謹慎采納.本站不做任何擔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來源的稿件均為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意義,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轉載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③如轉載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及時與本站取得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