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狀 根頸開始發(fā)病時,表皮呈褐色水漬狀,長出白色菌絲。潮濕時,菌絲可蔓延至附近土面,病部組織下陷,皮層腐爛,流出褐色汁液。后期在病部和附近土面形成許多初為白色,后為黃色,最后為茶褐色的油菜籽狀菌核。受病植株生長不良,葉小而黃,逐漸衰弱凋萎乃至枯死。
病原 為齊整小核菌。病菌的無性時期只產(chǎn)生菌絲和菌核,而病原菌的有性世代是羅爾伏革菌,很少產(chǎn)生。在潮濕環(huán)境下,可產(chǎn)生擔子和擔子孢子。菌核和菌絲的抗逆性很強,在室內(nèi)可存活10年;土壤中5至6年,但怕水淹;在灌水條件下,經(jīng)3至4個月即死亡。菌核在10 至35℃下可萌發(fā),最適30?35℃。菌絲生長發(fā)育溫度為13至38℃,最適29至32℃。
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菌絲在寄主植物的莖基和根部直接侵入或從傷口侵入,約經(jīng)7天即可發(fā)病。病害的傳播除菌絲蔓延擴展接觸寄主外,水的流動和人的活動也可傳播,帶病苗木可進行遠距離的傳播。病害主要發(fā)生在高溫高濕的地區(qū),最適為32至35℃。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低洼潮濕和排水不良的用地,夏秋季節(jié)多雨的地區(qū):2.酸性土壤有利于發(fā)。3、植株過密,導致生長不良,小環(huán)境濕度大和病株與健株接觸機會增多,從而加重發(fā)病。
防治
l.適當密植,栽植不過密,在園藝操作時盡量減少傷口;
2.加強排水,防止潮濕:
3.增施有機肥料,促苗健壯,提高植株抗病力;
4.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澆灌莖基,隔7天澆一次;
5.拔除重病株,并連同病殘體和菌絲菌核一起燒毀。病穴可澆灌20%石灰乳;
6.刨土晾根,徹底刮除病組織,并將刮下的病菌絲連同周圍的病土一齊搬出園地處理。用1%硫酸銅液消毒傷口,覆蓋無病土,再澆施 50%代森銨500倍液,大花木每株澆施藥液15千克,小花木酌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