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草最早記錄可追溯到1658年,由法國殖民者在馬達加斯加發(fā)現(xiàn),1737年由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命名為“Nepenthes”,其名稱來源于希臘文“nepenthes”,意為解除痛苦,意指看到豬籠草這么神奇美麗的植物就不覺得為了找尋它長途跋涉艱苦了。18世紀由于豬籠草的奇特外形被歐洲殖民者從東南亞引入,作為觀賞植物開始人工栽培。中國早在18世紀就已將豬籠草用于藥用(《陸川本草》有記載),但作為園藝觀賞植物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國外不斷進口優(yōu)良的豬籠草品種,包括現(xiàn)在各大花市都能看到的“花市豬籠草”——“紅瓶豬籠草。
豬籠草主要分布于東南亞一帶,其中以婆羅洲(又稱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印尼所屬島嶼)最為豐富,各有分布約40種,其次是菲律賓群島約有30種,馬來半島有10多種,新幾內亞島和蘇拉威西島有約20種,另外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沿海分布特有種兩種(馬索亞拉半島豬籠草和馬達加斯加豬籠草),塞舌爾群島特有種一種(伯威爾豬籠草),斯里蘭卡特有種一種(滴液豬籠草)、印度東北部特有種一種(印度豬籠草),新喀里多尼亞島特有種一種(維耶亞豬籠草),澳大利亞北部數種(堅韌豬籠草、奇異豬籠草、羅恩豬籠草)。中國南部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也分布有一種,為奇異豬籠草(又稱野豬籠草),也是分布最廣的豬籠草,從中國南部經東南亞多地至澳大利亞北部都有分布。